6月25日,公司黨委開展黨建活動,組織參觀臨朐縣九山鎮的淌水崖水庫大壩和展館。
站在淌水崖水庫大壩前,仰視那巨大石拱如弓般彎向天際,徐徐垂落于大地,我心中唯有震撼。目光所及,大壩如巨人般雄立,似乎在默默講述著一部人力挑戰自然的壯麗史詩。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臨朐兒女竟憑血肉之軀,用六年的光陰,在群山間澆筑出亞洲第一石拱壩。這哪里是石筑堤壩?分明是意志與信念砌成的豐碑!
“天旱把雨盼,雨水沖一片,卷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一曲舊民謠,勾勒出臨朐九山一帶歷史上既缺水又怕水的苦澀場景。為了徹底解決吃水和水患問題,以張彥士為代表的領導班子,在彌河的支流上實地考察,又聘請省水利勘察設計院勘察地質地貌,充分論證了建設水庫的可行性,最后決定在河底一塊橫插在南北山根的巨大天然花崗石上修建石拱壩,建設淌水崖水庫。
通過觀看陳列館里的一張張泛黃照片、一件件樸素的工具,那些被塵封的歲月仿佛又重新蘇醒。在那個沒有現代機械的時代,臨朐人民硬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奇跡。壘石壩需要大量的石塊,沒有工具,便自己動手壘起鐵匠鋪,日夜鍛造出簡陋的鋼釬與鐵錘;沒有足夠炸藥,就自己炒制。靠著雙手一點點鑿擊,肩挑背扛,運來了一塊塊石頭。聽說建造石拱壩的石頭,排起來能排到北京。最令我動容的,是照片上那萬人輪班、晝夜不息的場景:無數肩膀在暗夜中穿梭,無數燈火在寒風中搖曳,人潮如蟻,卻共同扛起了一座山的重量。正如古人所言:“人心齊,泰山移。”眼前這座宏偉的石拱壩,正是萬眾一心聚成的奇跡。
隨著時間的流逝,淌水崖水庫的功能已逐漸弱化,但它的奇跡,并非僅屬于過去的榮光,而是一面懸于今人心頭的明鏡。當我們在工作中遭遇瓶頸或在生活里遇上困難時,是否還會慨嘆資源不足、條件有限?“淌水崖精神”一定會如一道清泉,劈開我們心頭堆積的迷霧,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困境并非在身外,而是在心中那輕易放棄的觀念。大壩是由一塊塊平凡石頭咬合而成的,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微小卻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每個人,不正是企業里那一塊塊的平凡之石嗎?在當下的時代洪流中,只要萬眾同心,意志堅定,勁往一處使,再微小的力量也終能聚沙成塔,抵擋任何驚濤駭浪。
撫今追昔,淌水崖水庫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儲水功能。它已成為一種象征,象征著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也象征著堅韌不拔、無懼萬難的奮斗精神。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淌水崖精神不僅未隨歲月流逝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它提醒我們,即使時代車輪飛馳向前,但“萬眾一心,艱苦奮斗”這八個字所凝聚的力量,依然是穿越風浪、創造未來的永恒航標。那巍巍大壩,堅如磐石,會永久矗立于時光之中,成為臨朐人民以血肉筑起的信念之壩。淌水崖的河水依然在流,淌水崖精神也已筑進臨朐人、乃至全國人民的骨血里。
(資產管理板塊 張新一)